代表委员共话“海绵城市”:还缺少技术支撑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,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,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,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使城市既有“面子”、更有“里子”。
海绵城市,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,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情况时,能够像海绵一样,及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再释放出来,既能治理城市内涝,还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水,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。
今年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、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了《关于全面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》。他认为,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面铺开,在一些重点和领域上取得了初步效果。但海绵城市建设是系统工程,牵涉面较广,涉及到理念转变、法律法规、基础设施、全民参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,仍有待全面推进。
来自川渝连接线上唯一一个试点“海绵城市”的地级市——遂宁市的全国人大代表,四川省遂宁市市长赵世勇指出,试点建设证明,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回归自然,有效控制雨水径流,实现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,“但这的确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,涉及许多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材料的应用,我们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整合全国的专家力量,加大对地方、特别是对试点城市的技术咨询和指导,加强人才培训。”
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分析,赵世勇认为,结合各城市地形地貌、水文地质条件,还需因地制宜地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验收指标体系,“此外,由于海绵城市是城市水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,涉及资金需求较大,建议鼓励地方积极探索除PPT之外的多种投融资模式,缓解资金瓶颈。”
“住建部、水利部相继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和指导意见,环保部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。”结合池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情况,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池州市委书记赵馨群说,由于相关文件之间衔接不够紧密,要求和标准存在一定差异,在工作实践中难以兼顾,海绵城市建设,还面临缺少技术支撑的难题。而且目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还没有关于建筑资质、材料标准的相关规定,基层在技术咨询、规划设计、材料选择、施工建设等方面甄别难度大、消耗时间长,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。此外建设管理也不够流畅,按传统建设模式,项目前期工作各环节之间、前期工作与建设之间、建设与运营维护之间存在脱节,不能较好形成有机联系,职责权利主体分散,不利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她呼吁相关部门定期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估,组织经验交流,避免投资失误,同时加大中央对地方投入,以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。
- 上一篇:透水混凝土助推“海绵城市”建设 [2017/4/18]
- 下一篇:两会聚焦:马化腾跨界提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! [2017/3/25]